Search

【如何培養孩子注重學習過程】
2019/07/28 蘋中信專欄

  • Share this:

【如何培養孩子注重學習過程】
2019/07/28 蘋中信專欄

2011年,我帶著兩個兒子加入陳信安教練的足球俱樂部。開始踢球的前8年,都輸球,許多家長不免心生焦急。當時陳教練告訴我:「我教小孩子踢球,不是為了讓他們現在贏球,而是要維持住孩子長久的興趣,目標是為了要讓他們在18歲之後發光發熱。」8年下來,我看到陳教練以行動實踐他的教育理念,一步步透過足球教育,培養孩子成為擁有熱情、能面對人生的全人。

累積足夠對話默契
我相信,足球可以訓練孩子面對挫折的彈性。而好的教練能讓孩子注重學習的過程。試想如果一位教練認為只准成功不許失敗才是真正的贏家,那麼當這個孩子第一次遭遇重大失敗時,將會信心全失。如果一個演員或舞者所受的訓練讓他以為,自我價值完全決定於他可以隨時準備上鏡的完美表演和身材時,那他要如何面對運動傷害的衝擊,或是充滿變化的職業生涯?如果商務人士養成事事務求完美的作風,又要怎麼從錯誤中學習?
不過,注重過程,不代表不讓自己冒險,或是完全不在乎結果。過程與目標的相關關係,是非常微妙的課題。作為10年足球家長,我想分享家長在孩子的踢球生涯中,可以扮演的關鍵角色。我要談的是,家長怎麼幫助孩子養成注重過程的習慣。
我認為,最簡單也最重要的方法,就是在陪伴孩子參與球賽時,針對過程而不是結果,對孩子的努力有所回應。若是孩子在比賽中獲勝,家長讚美的焦點應該是他一路下來的努力和付出,以及團隊合作的珍貴之處,而不是得名次有多麼偉大與光榮。另一方面,當孩子為勝利而雀躍歡呼時,家長也不需無情地抹煞興奮的時刻。當我們經歷過一番努力後獲得勝利,當然可以品嘗成功的甜美滋味。只要讓孩子體會成功的滋味之美好,正在於其稍縱即逝。在享受的同時,細想從中學習到的經驗,接著往下一個考驗和冒險邁進。
當孩子輸球的時候,家長的反應是更關鍵的。看到孩子沮喪或情緒低落地走出球場,家長深知孩子全心投入比賽,但卻敗下陣來,家長到底該怎麼處理?首先我覺得,家長不需在這個時候說輸贏不重要,畢竟孩子成長到一個階段之後也不是天真無知。如果孩子當下還有情緒,可以同理心關心孩子。家長不妨告訴孩子,難過沒有關係,可以了解他的心情。接著,等到孩子情緒比較過了,可以問孩子,比賽時有哪裡不對勁嗎?如果親子之間有累積足夠的對話默契,孩子會知道家長問的是每場球賽中的心理變化,而不是球技。

反省是好調適機制
所有錯誤都有技術與心理因素──技術的部分應該留給孩子跟教練討論,畢竟家長不是足球領域的專家,清楚的讓孩子知道教練與家長的角色清楚有別,是家長在跟孩子溝通時的重要原則。我建議家長可以用引導而非責備的方式詢問孩子,重點在於引導孩子對於自己的學習狀態有更深入的意識。
經過這樣的反省,孩子便可了解自己在心理層面犯了什麼失誤。而日後的短期目標,便可針對這個問題做改進,這樣的反省思考可以是非常健康的調適機制。跟家長進行過這樣的交談,孩子可以學到,每一場敗仗都是成長的機會,往後孩子更能察覺自己的不良習慣,學到的自省能力可應用在球場以外的任何場域,對於孩子是最珍貴的禮物。

https://tw.news.appledaily.com/forum/realtime/20190728/1606969/


Tags:

About author
從電影入行,跨足電視創造「周末派」高收視率,更一手創立「真言社」帶起台式搖滾 嘻哈流行音樂,也是中國搖滾第一推手,更讓MTV頻道在華文世界立下根基。
在主流價值裡,努力做些不一樣的事情,這就是真言。
View all posts